科技筑起地震灾害的“生命堡垒”

2025-06-03

“地震了!地震了!又地震了!”急促慌张的声音从京储科技的办公室传来。6月1日下午,京储科技的工作人员们在办公室开会,突然桌上的水杯、摆件开始晃动,沙发也随之上下起伏,大家惊魂未定迅速跑向了户外安全防护屋……而这个安全屋,正是京储科技自主研发的新型户外安全防护屋。

图片 1

紧接着,新闻开始播报:“2025年6月1日16时02分,四川成都市崇州市(北纬30.86度,东经103.44度)发生3.9级地震,震源深度达12千米。”当地震感明显,尽管未造成严重破坏,但这场发生在“六一”儿童节的地震,再次触动了公众对地震灾害的敏感神经。

据中国地震台网数据,2024 年全球共发生 6.0 级以上地震 88 次,其中 7.0 级以上地震 10 次;我国大陆地区发生 3.0 级以上地震 889 次……这些数据揭示了地震活动的高频性与危害性,而历史上的重大地震更以血的教训警示着我们:提升地震防护能力刻不容缓。

1976年唐山7.8级地震造成24.2万人遇难;

2008年汶川8.0级地震导致6.9万人死亡、1.8万人失踪;

2011年日本东海岸9.0级地震引发的海啸更造成近2万人死亡,并导致福岛核泄漏的全球性灾难;

2025年3月缅甸突发7.9级强震——这是该国自1839年以来的最强地震,造成2065人遇难。

这些灾难不仅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,更暴露出传统地震防护体系的脆弱性,无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,地震威胁始终存在,而防护能力的不足往往导致灾难后果的放大。

地震下的防护之困

在地震发生时,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不足是一个关键问题。我国农村地区大量自建房缺乏抗震设计,在 3.0 级以上地震中即可能出现结构性损伤,而城市老旧建筑的改造进度也滞后于需求。


图片 3


面对地震下的防护之困,京储科技依托由3名院士领衔的200人科研团队,专注于高性能复合材料的研究,通过科技创新,成功推出了针对灾难现场的综合解决方案。


瓶颈下的科技突围:

新型户外安全防护屋

图片 2
图片 4


九垓多功能微宿凉亭——新型户外安全防护屋,创新性地将日常使用与应急功能结合。

该微宿凉亭拥有隔热保温的双重功能,四季适用;配备可翻转的百叶屋顶,能够精准调节遮阳与通风;纱窗开孔灵活可调,有效阻挡蚊虫侵扰;结构稳固,可抵御10级大风;高强度复合材料,耐腐蚀不变形,经久耐用。日常状态下,凉亭可作为庭院休闲空间,配备桌椅、遮阳帘等设施,实现 “平战结合” 的设计理念。


灾难现场的移动堡垒:

CAP阻燃隔热气凝胶帐篷

图片1


全球首款不燃隔热帐篷,无惧极寒,不畏烈火;稳固结构,高抗拉强度,确保帐篷在恶劣环境下不易变形或损坏,使用寿命更长;快速搭建及扩张,充气式模块化设计,可拆卸组装;能够有效排出内部湿气和二氧化碳,保持空气清新。

采用先进的AET气凝胶保温隔热材料,能有效阻挡热量传递,为帐篷内部提供舒适的温度环境;帐篷整体重量轻,便于携带和安装,具有很高的强度和耐用性;可迅速搭建临时指挥部、休息点、医疗救护站,高效阻燃,隔热绝热,为抢险人员及受灾群众提供安全稳定的临时庇护所。

多场景防护的柔性屏障:

仿生吸能隔声减振垫

图片2

仿生吸能隔声减振垫用于建筑物基础隔振,与建筑物同寿命,可以很好解决撞击、震动、噪声等问题。具有物理机械性能好、耐疲劳、耐老化等优点。能有效隔断外部干扰源,保护建筑物结构,减小振动对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,面对地震灾害时可提高安全性,也可提升居住和工作环境的舒适度和市场价值。

人类无法阻止地震发生,但能改变应对灾难的方式。京储科技的创新产品通过仿生设计、材料科学与智能集成,为地震防护带来了新的可能,这些创新背后是中国应急产业的崛起。当防护小屋以科技之力守护生命底线,当仿生吸能隔声减振垫融入日常生活,我们终能在动荡的地壳上,筑起文明的韧性防线。